齐聚深港院士专家,推动香港北都发展,河套科创提速

2025-02-20

2月19日,由深圳海外联谊会、广东院士联合会、福田区海外联谊会主办的“圳·智荟”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在河套科创中心举行,以“深港共谋北都发展、推动河套创科提速”为主题,汇聚近百名深港两地院士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家等,共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image.png

参会嘉宾合影

先行先试,让科创要素跨境流通顺畅起来

“要想把河套的创新活力调动起来,要素顺利流通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认为,应该调整当前部分制度安排,让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在河套更顺畅地跨境流通。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金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舒心建议,要支持河套合作区实施更便利的科研人员出入境制度。他认为,对比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和海南自贸区的相关政策,河套深圳园区具备实施便利跨境流通的先天政策优势,建议争取国家移民局支持,制定出台符合河套深圳园区实际情况的境内外人员出入境停留政策,如试点经备案的境外科研人员免签30天入境,开展科研活动。

在河套开展跨境低空经济合作试点

低空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黄金赛道”,深港两地都在积极布局、快速发展,如何让深港两地低空经济发展进一步协同联动?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表示,深港两地空域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应当推动打造贯通两地的空中管理系统。

全国政协常委、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建议,在河套开展跨境低空经济合作试点。他认为,深港两地可成立政府层次的联合工作组,重点完善标准化解决方案和流程机制,制订清关、检验检疫安排等程序,统筹解决跨境低空飞行涉及的物品数字化标识管理、货物数字化便利清关、空运管理等问题。同时,两地可加快建设飞行器起降场地和相关设备系统,实现地面与无人机的无缝对接。

“深港联动发展低空经济,海关从就地监管变成远程智慧监管是必然措施,尤其是现在电子锁和RFID晶片等物联网技术已足够成熟,可以做到远程监管,实现跨境点对点飞行。”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说。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建议,可牵头成立工作小组,联络深港两地海关和民航等部门,适度放宽对无人机监管限制,针对“一区两园”制定专门低空飞行走廊。

建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工程师学院

“在河套这一特殊的地区,深港共同深研人工智能,大有可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表示,发展人工智能一定要借助开放环境,河套有先天的“开放”属性,可以在河套做好数据的“蓄水池”,实现深港数据共享。同时,可在河套建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工程师学院,吸引国内外开源工程师在此交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算法进一步发展。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要素,郭毅可建议在河套建立共享算力中心,让香港机构便利使用算力,把人工智能开发工作做得更扎实。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张绪穆提出,生物医药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深圳要充分利用好香港的风险投资,真正投到生物医药行业,支持创新的苗子。“当河套对接起来自香港、国际的投资渠道,再联合香港的科学家、医院,结合深圳的科研实力,相信这里将能诞生生物医药界的DeepSeek。”

全国政协委员舒心提出,要进一步支持生物技术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范围至河套合作区,允许外资投资企业在合作区内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以及治疗等技术开发应用,推动合作区内相关人员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本次活动是深港两地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实践。与会专家意见整合后将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以建议、提案等形式提交至国家部委,助力推动顶层设计突破。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宇扬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凝聚院士专家智慧,形成高质量建议,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积极推动政策突破,助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蒋宇扬致辞

会上,河套发展署副署长余杰介绍河套深圳园区发展情况。院士、专家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围绕要素跨境流通、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制度创新等方向展开深度探讨,共同为深港两地协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市委港澳办、市科创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现场作回应。

余杰介绍河套深圳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