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記者 趙新明
乘著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東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不斷提速。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奮楫揚帆,才能引領潮流之先;幹字當頭,才能打開機遇之門。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機遇,以強化創新資源集聚、強化制度創新、強化深港協同、強化主動服務的“四個強化”,全力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全力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放創新先導區及世界級科創樞紐區。
強化創新資源集聚
打造開放創新先導區
10月19日,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第二屆深港科創論壇舉行。作為合作區最重要的活動載體之壹,深港科創論壇每年邀請國內外頂尖的專家學者,圍繞園區的空間規劃、科學發展、政策創新、資源鏈接等方面的專題,出謀劃策、集思廣益。
地處福田區南部、深港兩地接壤地帶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直接對接點。在這片備受期待的土地上,正湧動著一股熱火朝天、快馬加鞭的幹勁與熱情……
作為一名來自香港的創業者,何耀威在深圳創業多年,既見證了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飛速發展,也強烈地感受到大灣區新一輪蓬勃樂章正在奏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感受到國家層面開放創新的決心,以及對港澳創業者的支持!”
如今,何耀威所創辦的公司致力於無創血糖監測智能硬件產品研發,並在今年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大放異彩”,獲得全球3C市場矚目,一批世界五百強企業主動找上門,表達合作意願,這一切都讓他對未來憧憬滿懷。“感謝國家感謝深圳,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讓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全力推進智慧醫療產業中的一個環節。我們也將跟隨國家全民健康的目標奮力而行!”
福田區打造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已入駐25家創業團隊,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物聯網等領域,總人數已由首批49人發展至300余人。截至去年底,工場共有各類發明專利314項,一批前沿科研成果在這裏得到孵化,進一步催化著粵港澳人才的交往、交流、交融。
“我們創始團隊中有兩位成員來自中國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以充分發揮香港的人才優勢。”受益於合作區獨特的人才吸引力、濃厚創新氛圍,深圳鯤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牛昕宇對企業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創新創業工場的壯大,是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建設務實推進的一個生動縮影,一系列重大項目的接連落地,更是極大提升了合作科研創新的含金量。
去年底,旨在推動金磚成員國ICT新技術領域深度合作的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方分院進駐長富金茂大廈,打造深圳首個國際組織平臺,建成全球科技創新產業重要策源地。在今年福田啟動的首批“四新”重大項目中,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將落戶於合作區,這也是首個落戶於深圳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要素資源流通日趨頻繁
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科研環境
近年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四個一”重大舉措,即一個政策支持體系、一套創新制度、一批重大項目、一支高效隊伍,深圳園區建設實現“三個重大變化”——空間整備實現重大變化、科創資源重大變化、園區環境重大變化。目前已籌集科研產業空間約37萬平方米,已落地和正對接項目132個,涉及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材料科學等六大領域。其中,圍繞生命科學的項目達55個,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此外,信息科學39個,材料科學11個,大多是極具前沿性、前瞻性、頂尖的科研團隊、科研項目。
目前,合作區正繼續加快科研空間整備和創新資源集聚,構建科技研發轉化新高地。同步開工新建深港開放創新中心、深港科創綜合服務中心“兩中心”,新增30萬平方米科研新空間,預計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為兩個園區協同發展、支撐香港科研機構拓展空間提供更大彈性。皇崗口岸片區貨檢區將釋放50萬平方米土地,成片打造協同創新區,一河兩岸呈現大幹快上新局面。預計到2035年,共計超300萬平方米的科研、產業及配套服務空間將持續供給,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合作區還不斷深化制度創新,多個具有鮮明特色且與國際創新制度相接軌的制度體系已形成,包括選題征集制、團隊揭榜制、項目經理制、評估淘汰制、政企聯投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