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分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即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南都记者 胡可 摄
11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林郑月娥表示,港深双方在科技创新上强强联手,大有可为。双方将以创新思维、突破界限、资源共享的精神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两地政府正研究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园区的部分地方,让有兴趣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机构和企业先落户深圳园区。
资源共享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11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林郑月娥表示,我国在严控疫情的努力下,经济已快速反弹,香港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中央在“一国两制”下对香港一贯支持,可以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香港也可以继续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并将创新及科技产业确定为具优势、有潜力的产业,以此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为青年人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林郑月娥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的“注入经济新动力”章节中谈及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林郑月娥表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这两座毗邻城市的关系独一无二,且历久常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店后厂”,到今日在科技创新上强强联手,都是大有可为。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意港深政府可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现“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自己在访问深圳期间,与深圳市领导同意以创新思维、突破界限、资源共享的精神推动有关的工作。
“我们须不失时机,推动港深两地的创科产业生态链,为香港青年人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林郑月娥介绍,两地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的部分地方,让有兴趣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机构和企业先落户深圳科创园区。
“一区两园”基建进展不同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地处深港边界区域,位置独特,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分为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即“一区两园”。值得留意的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基建和配套有较好的基础,且有实质项目落地,而香港园区的基建还处于启动阶段,公开信息显示,香港方面预计到2021年提供首批土地,期望在2024年底完成首阶段三座楼宇的建造工程,2025年初起让租户进驻。
据了解,根据有关安排,未来,香港政府会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已平整土地批予香港科技园公司,香港科技园公司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将负责香港园区的上盖建设、营运、维护和管理。深港两地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的部分地方,这相当于将提供技术性的解决方案,让香港方面可以尽快实质参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也显示出深港双方相互需要,谋求合作共赢。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使命,香港-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极点,顺应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基于各自差异化优势,在科技创新合作上具有深度合作的空间。
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部分提到: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地处深港边界区域,在“一国两制”下,便利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需要面对体制机制的问题,其中涉及的一些跨境问题需要寻求中央层面的支持。让香港方面尽快实质参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有利于调动香港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推动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
林郑月娥发表的《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中对粤港澳大湾区着墨不少。林郑月娥介绍,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以来,各相关中央部委已出台多份支持大湾区金融、法律、专业服务发展等的政策文件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居住、学习的措施。本月初,自己与广东省及深圳市领导会面时,双方同意要大力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通关便利化、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合作、教育、人才培训和青年交流、共建优质生活圈等工作。
林郑月娥提到,深港双方将合作完善港深陆路口岸,调整部分陆路口岸的功能及延长通关时间,逐步落实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香港方面将与深圳市政府展开研究在位处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安排,以释放香港落马洲管制站(注:内地称皇岗口岸)超过20公顷土地作其它用途。
据了解,原本深港双方计划在今年实施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但受疫情影响暂缓实施。据深圳市口岸办消息,目前,深圳湾口岸已具备24小时货检、旅检通关条件,但因疫情防控的需要,暂缓实施24小时通关。深港双方将在疫情防控总体要求下,适时开展口岸通关流量评估,推动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实施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有助提升口岸通关能力,促进人员、物资更加高效便捷流动。此外,深港加快构筑深港跨境货运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格局,目前正在重建中的皇岗口岸未来计划取消货检功能,需要有其它24小时运作的陆路口岸配合跨境货运业的需要,在西部即为深圳湾口岸。
皇岗口岸重建工程正在推进之中,重建后新口岸定位为纯旅检口岸,货检功能取消后将释放深方土地,用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开发。从林郑月娥的介绍来看,香港方面也将利用皇岗口岸重建带来的土地释放用于其它用途发展。
资助十多个非政府机构
推行“青年创业计划”
“期望青年人能放眼国家,把握大湾区在学习、就业、生活方面的种种机遇,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梦想。”培育人才及青年发展是《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的重点议题之一,林郑月娥介绍,香港特区政府将推出支持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创业的计划,这也将成为粤港两地的合作项目。
林郑月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能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业发展机会。在今年施政报告咨询期间,不少企业表示若政府能提供补助,他们可在大湾区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机会。为鼓励和支持香港青年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发展事业,特区政府将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为2000个。
林郑月娥表示,愈来愈多香港青年人渴望透过创业一展所长,在传统行业打工外寻找出路。当疫情稳定及恢复跨境旅游后,香港民政事务局会资助十多个非政府机构推行“青年创业计划”,预计批出约1亿港元,为近200家青年初创企业提供资助及向约4000名青年提供服务。广东已同意支持这个计划,会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让香港青年享有与内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
来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