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 | 河套:深港合作共筑大湾区黄金海岸线

发布时间:2022/07/08 11:21:26 文章来源:本站

特区报推出专题报道

聚焦深港合作国家级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以下为报道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近年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建设深港合作最密切地区、科技创新“浓度”最高地区,奋力担当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创新引擎”,成效显著。短短几年,大湾区旁,深港两地融合得更加紧密;深圳河畔,两岸灯火更加璀璨,一条开放的、创新的、绿色的黄金海岸线加速形成、大放异彩。
01
“1+1>2”叠加效应显著




自成立以来,河套合作区便肩负起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发挥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比较优势,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担当“引擎”。

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不久前,我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在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正式出炉。这套显微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可以达到纳米量级的空间分辨率和10万倍以上放大倍率,能直接细看到物质的“原子”等。参与研发的金国梁博士说:我们希望把它变成操作简单的“傻瓜照相机”,让小学生也能用它看到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病毒变异前后的区别。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介绍,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曾被《科技日报》列入35项“卡脖子”技术,是应用于基础物理学、纳米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半导体检测及纳米加工及诸多任务业领域的高端科学仪器,过去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目前,由他们自主研发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已制作出样机,并被台积电采购、用于芯片生产中。

今年5月,在河套国创中心,深圳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新产品发布会暨战略协议签署仪式,重磅发布开阳、洞明两条新产品线。成立两年以来,深圳智芯不断打破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设计及应用的技术垄断,成功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功率器件及电源模组,实现了工业芯片设计及算法等关键技术突破。截至目前,深圳智芯首颗模拟电源芯片“洞明SCA245”已实现千万级规模应用。

在福田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里,联影医疗的工程师团队正在进行射频设备的调试和研究。不久前,联影医疗开发出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该系统是脑科学和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曾被国家出台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上加快研发日程。

在河套3.89平方公里土地上,140余个高端科创项目密集落地,一处处科创园区、一幢幢科创建筑不断拔节生长,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个科技创新高地冉冉升起。
02
一批顶尖科学家引领带动,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一位顶尖科学家带来一个科研团队,引领一场技术变革、带动一片产业发展”,放眼国际,已经有了许多先例。而这样的故事也正在河套上演。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牵头。该研究院成立后,一位位顶尖名校毕业生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世界顶级大学一流人才汇聚于此,协同攻克量子研究的一个个难关。

目前,该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已发展到近200人,规模为我国量子研究前列。该研究院围绕我国科技战略布局,发挥合作区政策和区域优势,在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广东省量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市级研究机构基础上,发展壮大成为国际化国家级量子科技研究平台。

同样也由院士领衔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团队成立一年就发布了“封神榜大模型”、“ReadPaper 论文阅读平台”、“BIOS 医疗知识图谱”、“墨群 KaaS 区块链服务平台”、“安全协处理器 SPU”、“FinRL Meta”等六大科研产品。在顶尖研究院“溢出效应”下,河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握指成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产出一批研究成果,深开鸿不断研发推出新应用;元戎启行、未来机器人等独角兽企业纷纷入驻。

顶尖科学家引领带动下,不仅量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河套快速发展,“生物医药”也渐成集聚发展之势。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业务全面铺开,聚集联影医疗、晶泰科技等一批研发机构及企业,打造药械产业高地。“湾区芯谷”建设初具规模,汇集意法半导体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涵盖人才培养、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交流平台等全产业生态要素,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能源科技”服务未来,西门子能源在河套设立除德国、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三个创新研发中心,锂电池行业领军企业中创新航也已入驻,为大湾区绿色发展积蓄充足动能。

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1+1>2”叠加效应显著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的化学实验室内,副研究员李泽彪的项目组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刻蚀银针的新型SERS传感器,与拉曼光谱仪高度兼容,可便捷快速检测出食品的营养数据、添加物情况。

不到半年时间,李泽彪团队就与一家检测机构对接上,准备合作检测食品添加剂情况。而作为制造之都,深圳绝非浪得虚名,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生产出了手持式检测仪样机。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正在打造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该项目执行主任钟仿洵博士介绍,目前团队已经成功搭建出了针对腹腔微创手术以及耳鼻喉科手术等几种特定术式的手术辅助机器人及其控制与交互系统,研发出原型机,也基本完成了实验室调试与预临床验证试验。其中一台已经在上海与香港的相关合作医院的手术室得到应用,成功完成总计约十次的临床实验,如果顺利将进行产业转化,让它造福更多病人。

钟仿洵说,深圳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基础好,有许多微电子、高精密设备等供应商以及对应的供应链,这对于他们的成果产业化来说非常重要,能让研究成果更加高效地转化为产品,更快造福产业发展和大众生活。

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的研究机构。香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与深圳在应用研究、研发投入、制造链条等方面强大的竞争力相结合,产生“1+1>2”叠加效应,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激荡出千帆竞发的发展活力。
03
香港过河 深圳南迎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港地理相连的一个合作区。在这里,深圳人只要跨过几米宽的界河深圳河便可置身香港。

借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春风,香港跨河发展、深圳往南相迎,两地携手在深圳河畔成立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两座加起来经济总量近6万亿的超级大都市结下更深的情缘,携手共筑大湾区黄金海岸线。

“合作区成立的初心就是服务香港。”随着深港携手共建河套合作区,深圳大刀阔斧地对原来位于河套的物流保税区进行更新改造,河套深圳园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河套深圳园区原先是为皇岗口岸、福田口岸这两个口岸货运配套建设的物流保税区,许多老旧的工业厂房、物流大楼驻扎在这里。通过“租、购、改、建”四策并用,一栋栋老旧厂房变身现代化楼宇,一座座科创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到目前,10个专业化科创园区、60万平米科研空间陆续投入使用;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和二期、河套国创中心等创新载体陆续建成,率先承载香港及海外高端科研资源。仅深港国际科技园一个园区就引入了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4所香港名校设立的科研机构。

皇岗口岸重建也全面铺开。仅用一年时间,皇岗口岸改造即实现临时旅检厅建设、旧口岸拆除、口岸综合楼及新口岸联检楼开建。重建后,皇岗口岸片区将释放土地约50万平方米, 高标准打造融合国际创新合作要素的协同创新区。

经过更新改造,老旧的仓库、厂房快速转化为批量释放的优质专业化科研空间,香港名校纷纷入驻,传统的保税区焕发了科技创新的新生命。预计到2035年,共计超300万平方米的科研、产业及配套服务空间将持续供给,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化创新环境应运而生,港人体验“过区不过境”

作为“一国两制”对接前沿,河套深圳园区积极对标香港及国际先进规则,努力打造国际化创新环境。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是全市首个关地一体政务服务大厅,也是深圳率先试点政务服务信用审批改革的服务大厅,为园区企业、香港及国际人才提供“一门式、一窗式、一网式”557项服务。

“e站通”集综合服务、展示交流、商务洽谈和休闲资讯“四大主题功能”于一体,涵盖政务、海关、公安、交警、金融、法律、会计、税务“八大服务内容”。启动运营以来,e 站通综合服务中心累计服务科研人员和群众近4000人次,办理业务共计2200余次;信用审批业务系统累计使用信用信息10万余条,缩减环节3万余个,为办事企业及个人减免材料3万余份。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科技创新活动而言至关重要。为此,深圳园区已经引入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暨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8家港澳知名仲裁机构落户运营。

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上半年,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建设事务署面向科技企业征集重大基础科学及工程技术问题,后续将甄选出的优质选题、公开发榜,由企业进行“揭榜挂帅”。这是河套深圳园区对标香港及国际上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出的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五大创新机制。

围绕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形成涵盖“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配套基础研究“政策包”、深港“联合政策包”等一系列政策,国际化的创新环境在河套加速形成,让许多在深圳园区工作的港人体验到“过区不过境”。

生态化宜居家园“扑面而来”,科技港企批量落户

从长富金茂大厦21楼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往窗外看,可以看到宛如玉带的深圳河、纵横密布的支流水网、星罗棋布的湿地滩涂。

或许很难想象,这条碧波荡漾、美不胜收的河流,也曾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条河流接连见证着香港、深圳两地的崛起和发展,无私接纳着两地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守护这条共同的河流,深港携手开展深圳河治理,于1995年5月19日正式启动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自开工以来,经过深港两地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建设,先后完成了治理深圳河第一、第二、第三期、第四期工程,以及清淤工程、水面保洁工作、污染底泥治理策略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逐步完成从干流到深圳河湾流域统筹管理的跨越,推动深圳河湾流域全面消除黑臭。

经过联合治理,深圳河水变清了、岸变绿了,两岸生机盎然。2020年1至5月,河口水质达地表水IV类标准,为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

深圳河在河套的入海口两侧,分别是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和深圳红树林两大生态保护区基地,总面积约750公顷,是每年近9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站”和“补给站”。建设启动河套合作区之初,深港两地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鸟类保护,深圳还规划了深圳湾生态圈鸟类友好城区建设。

生态得到有效保护,越来越多珍稀动物回来了。淡水生态系统指示物种欧亚水獭时隔10年后重新回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频频出镜及小灵猫首度现身。

如今,红霞漫天、万鸟齐飞的深圳湾红树林就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不仅如此,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了一批对环境要求高的科技类港企批量落户:港校师生领衔的医药企业舒糖科技、香港“原生”半导体企业奇捷科技等企业纷纷进驻。
04
河套巨变

自1997年“诞生”以来,处在深港交界处的河套,在25年时间里发生巨变。尤其是近5年,几乎一年一个重大利好,为河套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诞生

◆1997年,深圳和香港合作治理深圳河,将弯曲的河道拉直,用泥沙填平,造出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

奔跑

◆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在河套(A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同时香港支持深圳在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的口岸区域(C区)和福田保税区共约3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深方科创园区”,双方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加速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2021年9月6日,深港两地政府代表签署《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深港两地将在联合探索推行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特定政策,支持香港科学园落户深圳园区等领域深化合作,加快实现“一国两制”下“一区两园”携手共进、“一河两岸”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北部都会发展策略》提出“双城三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港深紧密互动圈,规划将港深创科园与落马洲/新田一带整合建设“新田科技城”,面积约240公顷,成为打造香港未来硅谷、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