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
厄温•内尔|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
研究领域
厄温•内尔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物理和神经生理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发明了膜片钳技术,该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迅速全面的应用,从而带动了全球对离子通道和神经信号传递的研究热潮,由此开发了很多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药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研究阐明了细胞内离子通道功能、神经细胞间信号传递的过程以及癫痫、心脏病等严重疾病的病因,在神经科学及细胞生物学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为这些成就,内尔教授与萨克曼教授一同获得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叶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
叶玉如院士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张学记|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
张学记院士从事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23年,生物传感是探索生物密码的眼睛,界面生物传感作为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研究,可改变传统检测、诊断及治疗途径,实现对癌细胞的及时图像化及治疗,从而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张院士系统研究了活体miRNA原位分析检测、多功能纳米诊疗体系、细胞膜纳米诊疗体系及可穿戴化学传感器等领域。
裴端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973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
裴端卿教授长期从事细胞命运调控的基础理论研究,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及其机理方面做出了系统且具独创性的工作,其学术成果主要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iPSC过程中EMT/MET偶联的现象,发表了中国第一篇iPSC论文;发现并阐明了维生素C大幅提高iPSC诱导效率的机理;为世界首次建立以人尿液中上皮细胞为起始细胞的iPSC诱导方法,建立了多种遗传疾病的iPSC库,将人尿源上皮细胞直接诱导成神经干细胞等;世界首次揭示了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标准化制备干细胞的方法,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王立平|研究员
研究领域
王立平研究员解析神经环路信息处理机制对理解正常脑功能、脑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机制及探索诊治新策略至关重要。王立平博士主要从事脑认知行为和脑疾病神经环路调控机制以及光遗传神经调控技术(Optogenetics)的研究;已在Nature,Nature Methods等期刊中发表论文29篇;作为核心贡献者之一开发的光遗传神经调控技术被Nature Methods评选为2010年年度技术(Method of the Year 2010)。
陈保东|教授
研究领域
陈保东教授擅长各种疑难颅脑(脑干、丘脑肿瘤、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等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显微外科及内镜手术;功能区肿瘤的唤醒麻醉手术。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等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微血管减压;脊髓空洞以及颅脑外伤、脑积水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