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研究 | 202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2/06/03 02:11:41 文章来源:本站

2022年第6期



|  要  目  |


-产业评论-

合作区应关注港校孵化企业发展作好两地合作前哨站


-科研简讯-

1.港科大利用人工智能平台预测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2.港中大团队研发狭窄空间弯曲骨科手术钻微型机器人

  3.粤港合作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研究获进展

  4.哈佛大学开发出或可治疗多种癌症的通用疫苗


| 产业评论 |


合作区应关注港校孵化企业发展作好两地合作“前哨站”


    一、港校深企联合孵化实现数据处理颠覆式效率提升成果

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与深圳致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星科技”)研发团队基于掩码的联邦基础构建组件研究被国际计算机协会(ACM2022年国际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大会录用。据了解,该项研究成果可将SVD(奇异值分解)效率从全同态方法所需的2年加速到2分钟,实现颠覆式效率提升。效率问题一直是隐私计算(指在保护数据本身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计算的技术集合)行业的重中之重。业界认为,要解决隐私计算的效率问题,需要结合具体企业、具体业务,进行具体分析,应选择最适配的基础构建组件,而不是强行追求统一的方式。基于此,香港科技大学联合致星科技的星云Clustar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掩码(用来存储和操作状态的二进制代码)联邦SVD思路。该方案使用了一种专门为SVD设计、可移除的掩码,该掩码可从计算结果中完全移除;同时,加掩码后不会造成数据膨胀,可以同时保证效率和无损,并在安全性分析方面和性能方面都能获得较大提升,将为金融科技领域隐私数据提供更全面保障。

二、港校师生创业已孕育一批内地代表性创业项目

致星科技项目2018年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定位于专业的隐私计算全栈技术与基础设施提供商,其创始人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凯,公司核心团队来自香港科技大学iSING实验室,致力于解决AI算力加速的问题。得益于深圳对初创企业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目前该项目已获得4轮融资,共计数千万美元,其中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已参与早期投资,其他投资机构包括招银国际、华泰创新、基石资本等。

致星科技项目只是众多由香港高校孵化、在深圳落地实现商业化的项目之一。伴随着硬科技大潮,坐落于大湾区的香港高校已孕育一批代表性项目,得益于深港两地在科研、产业化、投融资等要素的比较优势,拿到了资本市场的入场券。如曾在香港城市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黄源浩带着奥比中光即将登陆科创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与弟子戴文渊创办的第四范式已经递交招股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带着同事王晓刚、学生徐立和徐冰创办的商汤科技,已经赴港IPO,还有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云深互联、云洲智能等等不胜枚举的项目正奔赴在成功的路上。这些案例对深港创业者是一种鼓舞,更预示着两地合作的广阔前景。

三、合作区作为两地合作“前哨站”将起更好表率作用

   香港位于世界制造业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只须驱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深圳、东莞,恰好可以弥补香港无法规模化生产制造的短板,高校的科研成果有落地便利。因此,香港高校师生在港开展研究基础并在大湾区创业已蔚然成风,一批高学历、技术背景出身的年轻创始人集体登场,形成了中国创投圈特有的一幕。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是两地合作的“前哨战”,也正成为众多港澳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选择,如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奇捷科技创始人魏星、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克、伽弥科技创始人李柒虎等青年在河套合作区内掀起了港青创业风。

综上,合作区应关注在深落地的港校孵化企业发展,以深港科创公司运营服务体系提供项目落地服务为支撑,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五流四制”先行先试政策框架体系,形成以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协同为重点的制度探索新格局,实现深港两地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加速推动大湾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 科研简讯 |


港科大利用人工智能平台预测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由香港科技大学成立的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近日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校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套人工智能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人们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有助于进行早期风险筛查和疾病管理。港科大研究人员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患者常在晚期才被确诊,身兼该中心主任的叶玉如表示,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评估,但血液生物标志物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可起到重要作用。该中心团队成功识别出血液蛋白生物标志物,并构建了特定生物标志物组合,只需一滴血,便可筛查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及评估其病情发展阶段。该中心团队已完成全球首个针对中国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病全基因组测序,并建立起全面的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基因数据库。

微评:阿尔茨海默病的难点在于,当所有的临床症状出现并且可以做出明确诊断时,太多的神经元已经死亡,基本上已经难再逆转,而如果这一AI平台能够做到提前诊断,将能帮助找到治疗解决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方法。


港中大团队研发狭窄空间弯曲骨科手术钻微型机器人

    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博士研究生王岩、林洪斌和王顼琛在教授欧国威的指导下,研发出一种能在狭窄空间中弯曲的骨科手术钻微型机器人,并获得第17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微型机器人具有可作65度角弯曲的直径4.5毫米手术钻头,可通过微小创口进入病人体内并绕过人体组织结构到达目标手术位置,从而减少术中对病人的伤害,缩短住院和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机率。该钻头可安装到轻便易用的手持设备中,方便医生精确灵巧的操作,亦可安装在辅助手术机械人臂上,提高手术精准度。实验显示,该钻头有机会应用在经鼻蝶窦的脑垂体手术和经口的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等狭窄空间的操作,能降低组织在手术中受损伤。

微评:港中大研究团队将机器人与医疗相结合,将带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系统,此系统具备精度高、可远程服务、可应用场景多样,并具有高临床价值的优点


粤港合作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研究获进展

近日,广州大学教授王家海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邵敏华,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纳米能源》。对锂离子电池而言,负极材料是影响电池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利用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基团作为金属离子吸附活性位点的原理,得到石墨烯复合GaZnON纳米颗粒,利用内建电场的调控作用,增强GaZnON与石墨烯间界面耦合作用,并充分利用GaZnON的结构优势与石墨烯良好导电性之间的协同效应,加快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增强GaZnON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理论计算研究表明,石墨烯复合GaZnON表面电子发生聚集并进行重新分布,将促进电荷迁移,增进表面耦合作用,通过表面工程设计的界面结构,不仅能增强GaZnON表面电子密度,还能极大提高充放电过程中的电荷迁移扩散效率,降低锂离子迁移能带壁垒,增强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复合电极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将有助推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研发。

微评: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推广及高度集成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对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该研究为通过界面调控策略提高电极材料的电荷转移效率和开发高性能电极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哈佛大学开发出或可治疗多种癌症的通用疫苗

美国哈佛大学的Kai W. Wucherpfennig实验室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介绍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针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概念性新癌症疫苗。该疫苗针对的是肿瘤表面的MICAMICB应激蛋白,当人体由于癌症而受到过多DNA损伤时,会大量产生这两种应激蛋白,但在健康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这种疫苗的工作原理是消除肿瘤使用的主要防御策略之一,疫苗诱导的抗体抑制了肿瘤细胞对MICAMICB进行分割,减少它们激活免疫细胞的可能性,从而逃避免疫攻击。当附着在肿瘤表面上的MICAMICB蛋白脱落后,肿瘤就可以自由生长。该疫苗可帮助免疫系消除肿瘤防御系统来摧毁癌症,可以诱导不同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进行协同攻击,这样能发挥更广泛的免疫功能。在一系列的试验后,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在接种疫苗后癌症转移情况明显缓解。因此,研究人员判断,该疫苗可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

微评:癌症疫苗,利用肿瘤细胞相关抗原来唤醒人体针对癌症的免疫系统,目前已有HPV疫苗、日本莲见疫苗等投入应用,人类抗癌战争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